课程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课程大纲 > 正文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7-05-05 点击次数: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自然地理学

课程编号

AGRE3109

英文名称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0

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预修课程

适用对象

生态学专业

课程简介

200字左右)

自然地理学是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从全球的视野探索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规律与成因机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环境区域联系与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探讨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方面,强调自然地理学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突出和强调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和系统性,坚持综合与分析的统一,理论与应用的统一。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了以圈层系统为模块、以圈层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的全新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自然地理学》是面向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项学生讲解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与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与机制,树立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互作用、人地相互协调的观念,学会利用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地理学问题。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为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   

该课程共36学时,2学分,具体课时分配如下表。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章节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关系

2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1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3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8

 

 

 

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4

 

 

 

第六章

水圈与水量平衡

4

 

 

 

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4

 

 

 

第八章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圈层相互作用

8

 

 

 

第九章

自然地理学应用

2

 

 

 

合计

3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  自然地理学绪论

第一节  已有地理知识储备调查以及对一些自然地理问题的认识

1.      已有知识储备?提问一些基本地理问题。

2.      对一些自然地理问题认识?如:城市热岛?全球变暖?关于2006年夏季四川高温与大旱的原因?桂林山水的地貌特点与岩性特点?新疆天山山麓坎儿井?太湖难治理?泥石流天灾?可以预防吗?等

本小节通过介绍一些现实的自然地理环境问题,吸引学生展开自然地理学习的兴趣。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与内容

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2.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

3.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习题要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习题要点:如何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习题要点: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第五节  自然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第六节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定义、性质,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2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2.      地球质量及其环境意义

3.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4.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习题要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1.      能量的来源

2.      引力的影响

3.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4.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1.      能量的来源

2.      物质的交换

3.      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为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要求:结合学生中学已掌握的一些知识,边复习,边引导,并通过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身、地外系统、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对影响。

3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1.      四大圈层

2.      三大界

3.      固、液、气三态物质

4.      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1.      圈层结构

2.      结构特征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1.      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3.      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第四节  主要地表过程

1.      物理过程

2.      化学过程

3.      生物过程

4.      人类过程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1.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2.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3.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特征、功能、过程以及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为后续分圈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奠定基础。

4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

1.      化学元素组成

2.      矿物组成

3.      岩石组成

习题要点:矿物、岩石定义;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三大类岩石定义及代表性岩石名称。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

1.      垂直分层

2.      水平变异

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

1.      岩石圈运动的方向

2.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3.      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

4.      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习题要点:褶皱,断层定义及其判断?版块构造学说?

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1.      海陆分布

2.      地面起伏

第五节  构造地貌

1.      大地构造地貌

2.      区域构造地貌

3.      局地构造地貌

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

1.      岩石与人类

2.      矿物与人类

3.      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4.      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

5.      人类对岩石圈的改造

本章重点、难点:主要成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岩石圈运动的表现,板块构造学说,大气、区域、局地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岩石圈的元素、矿物及岩石组成;解析岩石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的结构特征;岩石圈运动的方向与表现,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地表轮廓;构造地貌;以及人类与岩石圈的关系。

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

1.      大气的成分

2.      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3.      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大气圈的结构

1.      垂直变化特征

2.      垂直分层

3.      水平分异与季节变化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2.      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3.      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4.      大气环流

习题要点:大气环流?

第四节  大气圈的物质输移

1.      水汽的输移

2.      二氧化碳的输移

3.      气溶胶的输移

第五节  大气圈的能量传输

1.      高低纬间的传输

2.      海陆间的传输

3.      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第六节  气候分异规律

1.      气温分异

2.      湿度和降水的分异

3.      气候分异

第七节  大气圈与人类

1.      大气成分与人类

2.      人类活动与大气圈

3.      天气、气候与人类

本章教学重点: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各纬度带的水分盈亏与水汽的输移方向,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气侯的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理解行星风带的成因;掌握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概念与成因;掌握气候分异的规律。

第六章  水圈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圈的组成

1.      海洋水

2.      陆地水

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

1.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2.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习题要点: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

1.      水从无到有

2.      水从少到多

3.      从酸性到碱性

4.      从气态到液态、固态

第四节  水的运动

1.      水循环

2.      河水的运动

3.      冰川的运动

4.      海水的运动

5.      海平面升降与三相转化

习题要点:水循环?

第五节  水量平衡

1.      水量平衡的概念

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3.      海洋水量平衡

4.      陆地水量平衡

5.      全球水量平衡

习题要点:全球水量平衡?

第六节  水圈与人类

1.      ---人体的重要组成

2.      生命来源于水

3.      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4.      水灾

5.      水荒

6.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本章重点:水圈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水圈的演化过程与阶段,水循环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圈的演化过程;理解水圈的组成与水平、垂直结构特征;理解水运动的表现形式,掌握水量平衡的概念;理解水圈与人类的关系。

7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1.      物质组成

2.      元素组成

3.      系统组成

4.      生物组成

习题要点:生物圈的元素、物质、生物及系统组成?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1.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2.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3.      多级嵌套结构

4.      结构特性

5.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习题要点:生物圈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1.      生命的起源

2.      生物圈的演化

习题要点:了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结构

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习题要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

第五节  人与生物圈

1.      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2.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3.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

4.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

5.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习题要点: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本章重点:生物圈的元素、物质、生物、系统组成,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以及生态平衡。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途径及其作用,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掌握生物圈的组成、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平衡。

8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圈层相互作用

第一节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      岩石风化与气候

2.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3.      地貌与气候

4.      风成地貌

5.      沙尘暴

习题要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1.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2.      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

3.      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实例

习题要点: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

第三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

1.      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

2.      大气环流与水循环

3.      水、大气、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4.      水、大气、岩石相互作用与冰川地貌

习题要点: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黄土地貌;冰川地貌。

第四节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1.      生物圈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相互作用

2.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迁移与循环

4.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      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6.      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习题要点: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本章重点、难点: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及机制。

本章教学要求:举例说明圈层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相互作用的机制。

9  自然地理学应用

第一节  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二节  地球表层环境预测

第三节  地球表层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四节  地球表层环境的优化调控

习题要点: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海平面上升的原因、趋势及其人类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海平面上升的原因、趋势及其人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简述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地球表层环境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使学生理解自然区域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为。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作业、出勤总和占总成绩3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王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9787040287066

参考书:《自然地理学》(第4版),伍光和、王乃昂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9787040228762

《自然地理学》(第2版),杨达源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标准书号:7030326237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伍光和、蔡运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标准书号:9787040154887

七、说明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岩石圈(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大量基础知识,知识体量庞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中学或其他课程学过的课程适当略讲;另外,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增加课程学时至54学时,学分增至3分,并考虑与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安排同步的野外实习。

大纲修订人:李兆富

大纲审定人:李荣

修订日期:201542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ok138cn太阳集团(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南京市童卫路6号 邮编:210095 电话:025-84395210

苏ICP备11055736号-3

微信公众号